钩沉峥嵘岁月,解构文化内涵。今天的可可托海已经揭开神秘面纱,一代又一代人通过不懈努力,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“吃苦耐劳、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、为国争光”的可可托海精神因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永立额河岸边。“可可托海往事”系列报道用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和一段段尘封的文字,与大家一起分享可可托海那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红色故事。今天刊发《矿山母亲——巾帼不让须眉》
在可可托海有这样一批可敬的矿山母亲,她们舍小家,顾大家,年轻时候为矿山建设奉献了青春,而年迈了还在为矿山分担解忧,矿山母亲在那艰苦的条件下,曾经一直在战斗着,为她们的青春谱写美丽壮歌。
矿山母亲们是五六十年代的一批批女青年、女学生、女工程技术人员,听从祖国召唤,从天南海北,四面八方,先后来到可可托海。在矿山每一个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,不怕牺牲,排除万难,与天斗、与地斗、与岩石峭壁斗、与严寒酷暑斗的真实场景一幕幕如今还浮现在我们的眼前,充分展现舍小家顾大家、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。
当时的矿山母亲们分别在八七选厂、宝石队、云母板,服务公司、车队、矿务机关、电视台、托儿所、技校、机械厂、基建队、电厂、医院等各行各业上工作。
矿山建设中,对用工标准是有苛刻条件的,只有少量的工作岗位提供给妇女,由于女性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,工作中她们要付出比男同志倍数的辛苦,她们不仅要完成各自的生产任务,还要担负起一个家庭、一个妻子、一个母亲的责任。经常是晚上回家把老人和孩子安顿好,孩子之间相互照顾或者留给老人甚至锁到房子中。大家只有一个想法,那就是家里的事再大也不能影响公家的事,继续奔赴劳动现场,完成工作任务,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。
矿区各行各业的妇女们,巾帼不让须眉,三大工程的施工工地上、技术攻关的队伍里,有她们坚韧不拔、奋力拼搏的身影;保出口会战的工地上,看得见她们纤弱的肩膀扛着几十斤重的矿石艰难前行;开垦荒漠土地上,她们头顶酷热骄阳,迎面刺骨寒风,开发出万亩耕地,创造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矿山农业。播撒着汗水与辛劳的田野上,她们用长满茧子的双手收获着秋天金黄的麦浪,是她们让矿山的生活如夏花般绚烂多姿,她们用洋溢着朴素无华的美,青涩、质朴的青春年华,宽容慈祥的母爱,为矿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。
矿山母亲们以普通人的崇高和劳动妇女的坚韧,齐心协力,克服困难,辉洒汗水,奉献青春,带着儿女们度过了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,与他们的父辈们一道,为新疆稀有金属工业作出了平凡而伟大的贡献。